前 言
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è),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認識歷史離不開考古學。中國考古學已走過百年歷程,幾代考古人的接續(xù)奮斗,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nèi)涵,活化了歷史場景。
新疆地處祖國西北,歷來是中西交通要沖和中華文明向西開放門戶,歷史文化遺產(chǎn)豐富。它們見證了新疆考古工作在風雨飄搖中起步,在新中國成立后步入正軌,在20世紀90年代以后深入,特別是十八大以來新疆考古項目被列入“考古中國”重大研究項目后的蓬勃興盛。幾代新疆考古工作者歷遠芳晴翠,涉大漠廣川,起文物于地下,饗世人以華章,不僅構建了區(qū)域歷史文化發(fā)展脈絡,實證了多民族文化交往交流交融的輝煌歷史,也為闡明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深入開展“文化潤疆”工程提供了豐富的物質載體。
1995年迄今,新疆已有11項考古發(fā)現(xiàn)入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fā)現(xiàn)”。2021年,若羌小河墓地、民豐尼雅遺址、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3項考古發(fā)現(xiàn)入選“百年百大考古項目”。這些項目上及遠古文明曙光,下至漢唐宋元遺韻,涵蓋洞穴、聚落、城址、石窟、墓葬、烽燧等場景,對研究人類起源與遷徙、游牧民族文化演進、漢唐西域軍政建置、外來宗教中國化、絲綢之路文化交流等具有重要價值,是新疆歷年考古發(fā)現(xiàn)的代表與縮影。
考古百年,風華正青春,凝練文明基因,闡發(fā)傳統(tǒng)價值,厚植文化自信,助力民族復興,未來的新疆考古將勇?lián)率姑?,不斷前行?/p>
塔里木盆地遠古密碼---新疆若羌羅布泊小河墓地
考古成果
小河墓地深處羅布泊西南荒漠, 是夏商時期塔里木盆地獨具特色的青銅時代文化遺存,年代距今約3400-4000年。2002-2005年對該墓地實施全面發(fā)掘,發(fā)掘墓葬167座,采集30多具保存完好的古尸標本及數(shù)以千計的珍貴文物。大部分墓葬還保持著埋葬時的原貌,完整保留了當時社會諸多方面的信息。發(fā)掘顯示,墓地由不斷構筑的五層以上的墓葬疊壘及在此過程中的人工堆沙、自然積沙共同形成,其遺存形式在中外考古中前所未見。通過發(fā)掘,基本廓清墓地布局、不同層位墓葬早晚文化特征,對于研究當時社會結構及其演進具有重要價值;發(fā)現(xiàn)許多奇特的埋葬現(xiàn)象,如棺前豎立男根女陰立木、具有祭祀功能的泥殼木棺墓、堆放七層牛頭的木房式墓葬、成排布列的奇異的“木尸”等,為研究原始宗教、巫術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出土大量人類及動物遺骸和植物樣本,奠定了生物人類學、遺傳學、環(huán)境考古學等多學科深化研究的資料基礎;染織服飾、小麥、粟、小銅件等發(fā)現(xiàn),對史前東西文化交流中相關問題的探索,也有重要啟發(fā)。
專家評價:小河墓地的全面發(fā)掘,是新疆史前考古的重大成果。遺存顯示出塔里木盆地青銅時代文化的獨特性、多元性和復雜性,為新疆史前考古文化格局的研究提供了典型個案,同時也將極大地拓寬新疆乃至中亞地區(qū)早期歷史、人群遷徙、文化交流、人地關系等多學科研究的空間。
入選時間:2004年
結構復雜的神秘墓地
小河墓地沙山高出地表7米余,長74、寬35米,墓地上一百多座墓葬已完全被自然或人為破壞,完整保留下來的墓葬只是原來整個墓地的一半,現(xiàn)存墓葬是小河人在六百余年間分區(qū)、分層布列埋葬的。墓地中部有木柵墻將其分為南北兩區(qū),南區(qū)五層墓葬棺具、葬俗、服飾等從早到晚都有所變化;北區(qū)似主要做祭祀?yún)^(qū)使用,早期多見具有祭祀功能的泥殼木棺墓,晚期則存在與古墓溝類似的“太陽墓”。還發(fā)現(xiàn)通幾具高近3米的木雕人像,應是作為墓地的守護神矗立在墓地。
濃郁的生殖崇拜氛圍
墓地多數(shù)墓葬結構一致,挖沙坑、置棺具、棺前栽豎立木、木柱。一墓置一棺,木棺形似無底的獨木舟,棺蓋板上蒙蓋牛皮。男性棺前立木似槳,槳面涂黑、槳柄涂紅;女性棺前立木多為棱形柱,上部涂紅,密纏一段毛繩,繩下固定草束。據(jù)研究,多棱形柱象征男根,“槳“象征女陰,而無底的舟形棺則可能也是女陰的抽象符號,它們彼此呼應,樸素直觀地表達著小河人的生殖觀念以及根植于社會文化中的生殖崇拜信仰。
四千年祭祀奇觀
小河墓地是部族神圣的祭祀殿堂。在墓葬棺外男根、女陰立木前,通常還立一根高達4、5米的通體涂紅胡楊木柱,推測是具有薩滿“通天”意味的神柱,柱端掛涂紅牛頭或羊頭,根部插立蘆葦、麻黃、駱駝刺等干旱區(qū)植被,擺放羊骨、牛糞、草簍等,這些物品既是向神靈獻的祭品,同時也表達祈求豐產(chǎn)的寓意。
墓地發(fā)現(xiàn)7座結構特殊的泥殼木棺墓,也采用舟形木棺,墓主多為女性。棺上置木板室,室中置木雕人像等隨葬品,然后封蓋抹泥,最后在其周圍栽豎6或8根高大的涂紅木柱,柱端懸掛牛頭。經(jīng)古DNA分析,泥殼墓女性墓主與周圍墓葬主人有著很近的親緣關系,分析其因生育較多后代而受到崇拜,并獲得了較高社會地位。
小河墓地不同時期的立柱高低叢列,形成一片紅色的木柱森林。六百余年間,一代又一代小河人在墓地沙山上,安葬逝者,舉行祭祖祈育的神圣活動,希冀祖靈佑護,祈盼生命繁衍、萬物豐產(chǎn)。
創(chuàng)造小河文化的小河人
小河人至少在距今四、五千年甚至更早的時候,就生息在塔里木盆地瀚海綠洲上,并逐漸與周邊的其它人群接觸、交往、交流,創(chuàng)造出獨具特色的小河文化。距今3400年左右,小河文化逐漸衰退并退出歷史舞臺,小河人的后裔最終融入到周鄰天山地區(qū)深受黃河流域彩陶文化影響的人群中。
整個墓地規(guī)格最高的墓
位于墓地北區(qū)獨立區(qū)域,由木構的長方形墓室和梯形的墓道組成木房式墓葬,墓室面積7平方米,由多棱形粗木柱和寬平的木板構筑,分前、后室。室內(nèi)壁板以紅、黑色涂繪幾何紋,室外壁蒙多層牛皮。墓室前壁兩側整齊碼放7層牛頭,墓道前面聳立一根刻有旋紋的木柱。墓室盜擾嚴重,上部出土牛頭和羊頭百余具,墓主遺骸不存,墓底發(fā)現(xiàn)唯一的石質權杖頭和銅鏡。該墓是小河墓地規(guī)格最高的一座,并擁有獨特的隨葬品,顯示其墓主人特殊的身份地位。
奇異的木尸與人首木尸
小河墓地出土十余具木尸,還有人首木身的“組裝”尸體。有的尸體表面緊裹著動物的毛皮,還做出五官,留有頭發(fā),衣著打扮、隨葬習俗、隨葬品和真人無異。這些特殊的尸體都出自木棺,應為真人的代替品。小河人相信靈魂不死,人體是靈魂的居所,只有完整的軀體才能承載靈魂,才能讓死者的靈魂有所歸依。
遠古奇裝異服
小河人的服飾數(shù)百年間幾乎沒有變化。其頭戴氈帽,身裹寬大的毛織斗篷,腰圍或如窄帶或似短裙的毛織腰衣,足蹬短靴,配綴玉珠的毛繩項鏈和手鏈。斗篷和腰衣都是一次織(或編)成的塊料型服裝,不經(jīng)過二次裁剪、縫紉,直接圍裹、披掛于身,這是人類服裝演變史上是最為簡單的服飾形式。斗篷和腰衣上或織或編出紅色幾何紋。氈帽上縫綴毛線、插鳥的翎羽、捆扎伶鼬。這些奇異的裝飾,除從裝飾文化傳統(tǒng)習俗理解外,亦或與原始宗教有關。
靈魂崇拜的神偶
小河墓地是目前中外史前考古發(fā)現(xiàn)人形雕像較多的一處遺存,這些人像多是靈魂崇拜的產(chǎn)物,各種神偶代表不同的靈魂。長度10-50厘米不等的木雕人像,出自泥殼墓中,人像肢體線條粗獷,五官或僅涂劃有紅色線條,或雕刻眉弓、鼻子,穿戴特制的毛織斗篷和氈帽;小型木雕人面像,出自不少男性和女性墓中,人面像長度10厘米左右,浮雕五官,眉弓突出,鼻子多高聳,極度夸張,面部多涂紅。這類人面像很可能是祈求生育的靈偶。
有故事的隨葬品
小河人每墓必在死者斗篷外置一件極具工巧的顯示幾何花紋的草編簍,簍內(nèi)多盛麥粒或黍?;蚋山Y的奶制品,墓主身上大多撒有麥粒、黍粒、麻黃小枝、牛(羊)耳尖、動物筋擰成的短繩。一些特別的隨葬品,可能與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有關,如隨葬品豐富的男性墓中常見的嵌骨雕人面像的法杖、蹄狀木柄石器、蛇形木雕以及涂紅牛頭等。還有與性別有關的隨葬品,如女性墓中特有的木祖、木梳、皮囊,男性墓特有的冥弓、冥箭等。這些隨葬品,小河人都賦予其特殊的象征意義,都有通神靈性,是研究原始宗教、巫術第一手資料。